跳到主要內容

學會這樣想,會更靠近幸福的 30 堂課



#讀書筆記

人類擁有思考的能力,是非常得天獨厚的。

我們經常會聽到或看到,鼓勵人思考的言論或書籍。
想起大二時,在哲學系辦外看著新生進來面試推甄,
每一位臉上帶著青澀色彩的孩子,標準台詞就是....

「我希望念哲學系,培養我 "獨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

至今回想,還是覺得這是一個很棒的理想,
就算之後轉系了、不繼續走學術路線了,這都應該是深植心中的念頭。
因為哲學就在生活裡無所不在。

在《30堂帶來幸福的思辨課》這本書中,
第一位推薦序的 許毓仁( TED x Taipei策展人)提出很重要的兩件事:

其實這應該是每件事情處理的標準作業程序(笑)。

1.學習重新定義問題

問題的核心是什麼?
哪些因素造成了問題?
它們之間的相關性是什麼?
這個問題的利害關係者( stakeholders) 有哪些?

你會不會有過這樣的經驗,跟朋友討論一件事
講了好久才發現,你們在意的核心根本不一樣
或是討論的好像是同一件東西,可是因為措詞或價值觀的差異
搞了老半天,所有討論的內容都是牛頭不對馬嘴
我們的思考很容易被 習慣 影響,
因為習慣了某種特定模式的方式,
也容易只導到一樣的解決流程,卡在一樣的思考迴圈。

(這裡的建議就是:勇敢打破框架吧!)

2.永遠回到原點思考

「思考在於自我能否建立一套價值系統,把問題抽絲剝繭到最基本的點,
並從中去驗證而不是類推,再從驗證過程中找到基礎的真理。」
                           -- page 3




試想一下,你有可能做一件事,不用思考嗎?

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除非有腦部神經問題),
思考能告訴我們 該相信什麼?
經典的真假議題、什麼是對的?錯的?
想要什麼東西?不想要什麼東西?

「思考」的動作是如此自然,又跟生活息息相關
可以說 生活的品質就來自於思考的品質,
透過思辨能力的訓練,就能確保你在各種情況下,
用上自己最好的想法!

只要你能掌控自己的思考能力,無論什麼處境,都有可能達成你期待的改變。

聽起來很不賴吧?

書裡透過簡單的生活舉例,說明如何提升你的思考力
(清晰正確的思考其實很自然,任何人都可以辦到)

好的思維能力跟好習慣一樣,只要努力持續 30天以上
就會不小心讓你變更好了。

有興趣的人可以好好地翻書,從第 1 課 《發現自己的無知》開始

大多數的人對自己的想法都抱持自信,
不太會發現自己其實有些思考的缺陷,
例如說是偏見、刻板印象、自我辯護......等等,
甚至是在生活中因為錯誤的推論而做出後悔的行為。

如果不知道到怎麼開始,
就參考古希臘哲人 蘇格拉底的良好典範:

蘇格拉底提出質疑,友人則接受或駁斥。他們雖然沒有解決問題,但此時卻有個共識。
那就是彼此的知識都有不足,並同意要盡可能隨時繼續探索。
                                                                                                   --page 46


以下,我記錄了特別有感的其中 10堂課:

第5課 別當乖乖牌,學會理性的叛逆 (P.61)

「凡是大眾鼓掌叫好的,鐵定不是什麼好理由。」
                                                                                --塞內加(Seneca) 古羅馬哲學家

此篇開頭就指出有趣的論點,雖然講"鐵定"有失公允
人類天生就有從眾的性格,成為團體的一份子確實會有些好處,
比方說團結力量大,可以分工合作創造更大的產值、歸屬感等等
如果你在人群中,將很難避免去融入某個文化、教條

很多人為了保持在團體生活中獲得的好處,只好讓自己沒有原則
因為聽令行事或許是一個不費力氣的選擇(當然也可能是出自恐懼)
即使是一些不合理的行為、社會規範
只要有了大眾的遵從,就會被當作是良善正確的準則
卻也產生了許多積非成是的例子

那麼,如何培養自己 "適度的不服從"呢?

兩個方法:
1.先承認吧,你自己也會有一些從眾的行為。再回頭好好思考為什麼?
2.再去觀察身邊的朋友,仔細觀察一般人號稱會獨立思考,但還是做出從眾行為XD

我有個習慣,只要在人群之中
就會開始豎起耳朵聽著每個人的談話內容
若是在咖啡廳這類悠哉的地方就更有趣了
可以練習和朋友一起觀察
別桌的人,從他們的行為舉止、外表
猜想他們的身份、年齡、職業或者是關係

通常會發現個現象,
一大群人之中總有一兩個是發號施令的
特別有想法,也勇於發表
而某些人的特色就是會附和其他發言者,複述一次別人的話
卻老是無法說出自己的想法。

想一想,你是這樣的人嗎?說不定你就是一個慣性從眾者喔。

做個小練習吧:





第9課 問有深度的問題 (P.77)

好的問題,會帶來好的思考。
有深度的問題,則會帶來深刻的思考。

很多人偷懶不動腦的結果就是...... 只喜歡問「是?」、「不是?」

寫了四年申論題的日子,才發現這是個非常好的訓練
如果人生都只挑選擇題和簡答題,久了就會無法完整提出起承轉合的論述
架構一個故事的能力,甚至比寫徵文比賽的小學生還差勁

但是放心,這不是IQ高低問題,只是缺乏了練習。

作個善於思考的人,就要習慣性發問,
才能更全面、多層次的理解周遭世界的面目。

第10課 認清事實,偏好和判斷之間的差異 (P.81)

「如果每個複雜的問題都只有一個簡單答案,那可是大錯特錯......。」
                                                                             --孟肯(H.L. Mencken),美國社會批評家

要解決問題之前,有個很重要的功課
就是你得要先真的清晰地認識這個問題的特性
採取適合的思考模式

試著簡單把問題分為三類


多數人善於回答第一、二類型的問題
如果你也有同樣的問題,
遇到問題馬上就只想知道「正不正確」、「有沒有標準答案」
那你得要注意了,因為人生有很多重大問題都是判斷型的~

像是怎麼教育小孩?我的婚姻是不是有好處的?我該不該投資?

開放自己接受不同答案的程度,能幫助你思考的靈活度更寬廣。

第14課 當你覺得自己學會思辨,那你還得再思考一下 (P.105)

「若想對某件事情遊刃有餘,首先便得努力去做好這件事情。」
                                                                                  --詹森(Samuel Johnson)

回想第一課,人類的無知本來就是一個事實
所以當你學到這一課,好消息是 你已經進步很多了
但千萬別覺得「ok, 夠了!」

批判性思考是一個永遠有另一個層次的玩意兒,
那麼我們要怎麼做,才能持續維繫練習自己的思考訓練呢?

一個方法是自問,一個方法是問別人為什麼覺得他自己懂得思考?
這兩個方法聽起來很廢話,卻是唯一法門
而你只需要拿出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
別輕易讓自己停在某個「答案」就滿足了。

第15課 無私很難,但你可以試著公平一點 (P.109)

前陣子在跟朋友聊劉德華飾演的電影《墨攻》
多數人對於墨家的學說印象是: 兼愛非攻

但偏偏人性裡就潛藏著自私的因子,所以對每個人都有同等的愛
這一點是違反人性的

自私並不是完全的壞事,所以別太緊張了
只要透過一些自我訓練,或是團體的文化教育
還是可以鼓勵或抑制人的自私往壞事發展
(起碼是會妨礙他人的就會被阻止)

首先,別欺騙自己是絕對公正的人。
然後練習著站在別人的立場出發,如果你要幫別人的權益發聲
你會怎麼想或是怎麼做呢?
多練習之後,你就會開始重視起自己和別人的權益
甚至是為了公平,你願意放棄一點自身的利益時

恭喜你,你正往公正性人格進步喔!

尤其當你身為既得利益者時,要對自己更謹慎一些
因為你可能會很不自覺的把自私的想法,包裝上合理的糖衣
學習古人,一日三省吾身
只要願意去意識到這件事,盡可能對自己誠實吧

第20課 成為媒體無法洗腦的人 (P.131)

「所有的新聞記者都會憑著他們的本事來危言聳聽,這是他們讓自己引人關注的方式。」
                                                                              --芮德爾勛爵 (Lord Riddell),英國律師


你追求什麼,會影響你對一件事情的判斷。
也跟著影響你的生活幸福。

你的每一舉一動,背後都多少有些理由
或是欲望,才會引發你作出一些行為

前面我們介紹到人性會自私、會無知、會盲目從眾...等等
而現今部份媒體,就抓緊這個要素
因為他們必須要用一些能夠取悅、吸引觀察的方式來包裝新聞
以便提高獲利。

如果媒體越來越膚淺,你又不甘被操弄
就想辦法讓自己更有深度吧

幾個方法可以參考:
1.研究不同角度、不同文化的新聞報導(不同國家),學習換位思考
2.看見什麼資訊別馬上接收,請認真的停看聽,看清楚來源和可信度
3.注意新聞稿裡寫了什麼自相矛盾的東西,有時候在同一篇章你就能發現
4.新聞的背後是為誰發聲?財主?政府?有心操弄一切的人?
5.寫下這則新聞是不是有隱藏的前提?沒有說出來的真相?故意捏造的假象?

培養自己質疑的態度,你的防禦力就此提升囉。

第23課 抱怨,無法讓你成為更好的人 (P.144)

心理的感受,可能是你自己先假設某個特定情境
鑽牛角尖般思考的結果。

抱怨也是這麼一回事,當你不小心開啟了抱怨開關
負面能量就會不小心渲染開來,
你越沉浸在其中,就會像被害人一樣,
越來越自憐。

但其實什麼事情都不會因此而好轉。

注意自己的情緒變化,探討更深層的原因,
我討厭在這個場合,我覺得被冤枉了,我好煩好累...
這些台詞,是不是常常出現在腦海中?

或者是我為什麼憤怒?

如果當你自問「為什麼」,可以得到清晰的答案時
其實你也同步地能抓到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
設想一些實用的解決方案,是對付負面思考的好工具

記住一句話:

「不是你消磨人生,就是人生消磨你。」
             -- 夏威夷俗諺 

第25課 縮短陷入憂慮的時間 (P.151)

有首 鵝媽媽童謠 是這麼唱著的:

世界上每個問題,
有解答也或許沒有。
如果有,就尋找到發現為止,
如果沒有,就算了吧。

別不小心陷入思考迴圈,迷失了自己
窮擔心,而沒有行動
那你唯一得到的就是失去時間

當你覺得腦子很混亂時,試著把心煩的事都條列下來
有助於你整理思考

盡可能地找出解決方法,但如果你真的很努力地想
卻還是無法應付這個麻煩

就試著一笑置之,作個灑脫的自己吧。
天大地大,沒什麼過不去的。

第27課 微善行,也可以讓世界更好 (P.159)

「你會發現,只要下決心做有用的人,誠摯幫助他人,就是最迅速且最得當的自我提升方式。」
                                                            --魯斯金(John Ruskin),英國藝術評論家

當你把視線,從自己身上移開
開始注意到世界上別的東西上時
你其實可以很輕易地發現世界上發生了什麼問題
戰爭、難民、災難......也許看似離我們太遠,
如果你有能力,就透過正當的管道進行協助

又或許我們可以從小處做起,
發揮童子軍的美德,每天訓練自己多做一件善事
多做一個幫助人的事情
即使你一無所有,還是可以為世界做點什麼
每一份力量雖然可能微小,它們的價值一樣珍貴

善行跟訓練思考一樣
你總是一邊活著一邊進行
而因此漸漸提升了你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
也會讓整個世界越變越好

第30課 知道自己想往哪裡走 (P.172)

終於來到最後一課,
你知道自己想往哪裡走了嗎?

走在對的路上,就算走的再慢 終究會抵達終點
而走在錯的路上,不管你怎麼努力
目標也是如天上星辰,高掛在你觸碰不到的地方

思考訓練也是一樣的
如果想要讓自己成為批判性思考的人
不妨先定好你的學習訓練計畫

每天多動你的腦
每天多思考深一點
每天多給自己一些時間,沉澱心靈

好好開發自己吧!祝福自己!


附錄: FB對我來說是報紙型的東西,畢業後還能訂閱接收老師的哲學思維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人可以犯錯,但不能夠不會「道歉」,第一步 先拿出你的誠意...

#讀書筆記 作者:福田健 翻譯:莊雅琇 或多或少,我們都曾犯下一些錯誤 小時候長輩教導著,要常說「請、謝謝、對不起」 這項美德,到長大之後 卻發現連一個衷心的道歉,可能都要強求 可能是為了面子,所以拉不下臉承認錯誤 可能是擔心會被給予壞評價,所以不敢承擔 但我們都知道, 一個真心的道歉,才能夠讓事情 繼續往美好的未來前進 當人與人之間的防備心越重 一個道歉,也許就能破冰了 這本《道歉的藝術》 圍繞了一個核心概念:道歉是為了照顧對方的感受。 讓我們把注意力先從「事情」移開一些 處理好「人的心情」開始吧! 第一章:道歉時最容易犯的錯 道歉是為了對方,不是為了自己 在什麼情境下,會需要道歉呢? 必定是有人做了什麼事,影響到別人(而且是壞事) 在這樣的前提底下,「道歉」是為了要負責任 對於自己造成別人的困擾,負起責任的心態、行動。 如果你真心發覺自己做錯事,就真心道歉 除此之外,要取得別人諒解 別無他法。 道歉時,有幾種NG作法,別讓事情更難收拾: 1.說完對不起,馬上加上「多餘的話」 被傷害的人,想知道的是你的誠心道歉 和願意怎麼處理補償的行為 而不是聽你辯解找藉口。 (即便真的有理由,也得擺在道歉之後,冷靜下來再細談) (商量問題和認錯道歉的時機不一樣,如果在該認錯的時候談問題,只會被安上一個 「無法接受別人指責」的標籤。) 2.說完對不起,就沉默不說話 跟上一條相反,有些人以為說完「對不起」就完事了 怕自己被說是找藉口,而一句話都不肯說 這反而會誤事,別人不想聽藉口 卻很期盼你對這件事有什麼補償措施 或者是聽當事者可以說明,為什麼會犯下錯誤的原因、打算怎麼處理 將來如何避免問題 不說話,只是逃避擔起責任。 3.避免自我認知,不符合社會期待 如果你的道歉是要對某人說,那就要符合某人期待的方式 有些人覺得把自己想說的都一吐為快 就算是有誠意的交代歉意了 卻惹的對方越不開心 先想想對方想要得到什麼樣的道歉 照著人家的需求去做 記得嗎? 我們說了道歉是為了對方。 4.你的「自尊心」是想要更自己變好,還是僅是一道防火牆? 有些人一輩子都被「自尊心」三個字束縛 殊不知那只是一種自我保護的錯覺 一個勇於承認錯誤

有獨處的能力,才有愛的能力

「有獨處的能力,才有愛的能力。 這話聽起來很弔詭,其實不然。 這是一個既存的事實: 只有那些有能力獨處的人, 才有能力去愛、去分享、去走入另一人內心的最深處─ 而不會出現急著佔有對方、 不會變成依賴對方、 不會將對方限制成一個靜物、 也不會像著魔般地需要對方。 兩人於是允許彼此絕對的自由, 因為知道即使對方離開了, 自己還是可以一樣的快樂。 自己的快樂是不會被對方剝奪 , 因為快樂不是對方給了才有的。」                                                                ─奧修 (我敢在你懷裡孤獨,推薦序)

成功的人都是「清單控」? 其實作好清單,你也能輕鬆變成人生勝利組!

#讀書筆記 作者:寶拉‧里佐(Paula Rizzo) 翻譯:鄭煥昇 作為一個時常會覺得自己很忙,事情很多 而且空不出時間來享受生活的人, 焦慮和壓力真的很傷腦筋, 如果你也有 跟我一樣的困擾, 就讀讀這本《為什麼菁英都是清單控》 裡頭闡述了很多 為什麼要列清單的實質好處? 還有具體列清單該怎麼處理? 作者寶拉也分享了很多她自己愛用的清單 好好讓人生獲得整理吧! 「你跟自由的距離,只有薄薄一張清單而已」                                                           ─推薦序,茉莉‧摩根斯坦 這句話真是說到我心聲。 如果有一個工具, 能夠代替掉大腦很多重複運轉的能量, 讓你比較有時間,好好去思考更重要的事, 那不是很棒嗎? 當你開始也試著 用清單整理你的人生 把你想要弄整齊的每一件事 都寫成一張清單,就可以一一解決掉 事情在不知不覺中就完成了 列清單,直接帶給你的 6大好處: 1.減輕焦慮,因為你不會不小心忘記事情(都寫在清單上啦) 2.專心做事,照著清單來就對了(別在費心回想) 3.把重點放在真正重要的事上,不再被零星小事打岔 4.把事情列出來,還可以分配給別人幫你做一些可以分擔的事 5.每劃掉一筆工作,你的成就感就會加深一點 6.讓生活中許多重要的事情能自動完成,讓你日子越過越愜意 生活如果變得有秩序一點, 你就能拿回更多屬於自己的時間, why not? 非常提倡清單控的作者寶拉,是一名製作人 因此,她在2011年4月創了一個「清單製作人」的網站 極度強調效率,也分享了她自己的清單和製作清單的技巧 有興趣者可以看看 網址如下: listproducer.com 有條理的人生,無論是哪種行業都適用 不是只有 to do list 才能夠列清單 身為一個也是有點清單控情節的我,相當能認同 寶拉所說的 當你養成了「清單式思考」,你將會有的  7大好處: 1.不管工作或生活,都可以做起事來事半功倍 2.發想出新的創意,改掉不理想的清單擬法 3.釋出時間來享受人生 4.把部份雜務外包出去,讓你不必從小到晚事必躬親 5.認識好用的手機app、線上服務、網站,讓你在追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