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5的文章

你知道怎麼「編輯」你的人生嗎 ?教你無論什麼都咻咻咻起飛的熱血故事

《讓你咻咻咻的人生編輯術》 這是看 陳夏民 的第二本書, 關於逗點出版社的辛酸血淚(?), 似乎在作者的熱血中,還生命力盎然 買書支持一顆熱忱的心 似乎就變得輕易起來了 「閱讀」從來就不是件陌生的事 你在閱讀新聞、閱讀臉書、閱讀一個人臉上的神情 你總是在閱讀自己的與別人的人生 每樣東西,想變得比現在更好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先去仔細看看過去的它是怎麼回事 未來我該怎麼去改變它呢? 關於人生,第一步,就從 「認清你自己」來吧... 在此書,作者以時間性(或功能性)分為過去、現在、未來 我特別喜歡這樣的分類,印象深刻 人不都是如此活過來的嘛(攤手) 一、閱讀過去,自我定位 我們該怎麼認識自己呢? 現在很夯的大數據,其實就是以往的資料探勘 也是一個人們自古以來已經很熟練的「歸納、演譯」行為 只是這件事,透過電腦網路,功率無敵放大化了 但關於要了解自己,你不需要幫自己裝個針孔 只需要拿本適合你的筆記本和筆 在任何時候動念、有空時就記錄下你的想法 漸漸的,你會看見自己的模樣 在工作上,像是《為什麼菁英都是清單控》一書提到 每天的清單,就算是重複的例行公事 還是非常需要每天重新騰寫一次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不斷進行同樣的動作,這就是訓練「熟練度」 我們可以從熟練度中淬鍊出更好更棒的新點子 透過每一次思考、書寫,也算是投資將來的自己或工作,等同買了保險一樣,讓自己在不知不覺之中,減少出錯的機會、慢慢走向安好的道路。這樣想,實在挺不賴的。                                                                                 ─page 22 當你學會記錄自己的細節, 也會獲得一個更棒的能力:觀察細節 為什麼有些人特別會觀言察色 為什麼有些人就粗心大意 郭董愛說一句「魔鬼藏在細節中」,是有其道理的 如果我們都學會看一個眼神、一個嘴角的弧度 一個肢體動作微微透露出的訊號 將能夠更快掌握到環境給你的訊息 減少出錯的機會,讓人生得到更多順利幸運值 只要你越習慣做「筆記」這個動作 潛意識便會幫你捕捉更多小細節 即使你沒有專注地在思考了 潛意識還是會自動運行下去 靈感說不定就會這樣「砰

人可以犯錯,但不能夠不會「道歉」,第一步 先拿出你的誠意...

#讀書筆記 作者:福田健 翻譯:莊雅琇 或多或少,我們都曾犯下一些錯誤 小時候長輩教導著,要常說「請、謝謝、對不起」 這項美德,到長大之後 卻發現連一個衷心的道歉,可能都要強求 可能是為了面子,所以拉不下臉承認錯誤 可能是擔心會被給予壞評價,所以不敢承擔 但我們都知道, 一個真心的道歉,才能夠讓事情 繼續往美好的未來前進 當人與人之間的防備心越重 一個道歉,也許就能破冰了 這本《道歉的藝術》 圍繞了一個核心概念:道歉是為了照顧對方的感受。 讓我們把注意力先從「事情」移開一些 處理好「人的心情」開始吧! 第一章:道歉時最容易犯的錯 道歉是為了對方,不是為了自己 在什麼情境下,會需要道歉呢? 必定是有人做了什麼事,影響到別人(而且是壞事) 在這樣的前提底下,「道歉」是為了要負責任 對於自己造成別人的困擾,負起責任的心態、行動。 如果你真心發覺自己做錯事,就真心道歉 除此之外,要取得別人諒解 別無他法。 道歉時,有幾種NG作法,別讓事情更難收拾: 1.說完對不起,馬上加上「多餘的話」 被傷害的人,想知道的是你的誠心道歉 和願意怎麼處理補償的行為 而不是聽你辯解找藉口。 (即便真的有理由,也得擺在道歉之後,冷靜下來再細談) (商量問題和認錯道歉的時機不一樣,如果在該認錯的時候談問題,只會被安上一個 「無法接受別人指責」的標籤。) 2.說完對不起,就沉默不說話 跟上一條相反,有些人以為說完「對不起」就完事了 怕自己被說是找藉口,而一句話都不肯說 這反而會誤事,別人不想聽藉口 卻很期盼你對這件事有什麼補償措施 或者是聽當事者可以說明,為什麼會犯下錯誤的原因、打算怎麼處理 將來如何避免問題 不說話,只是逃避擔起責任。 3.避免自我認知,不符合社會期待 如果你的道歉是要對某人說,那就要符合某人期待的方式 有些人覺得把自己想說的都一吐為快 就算是有誠意的交代歉意了 卻惹的對方越不開心 先想想對方想要得到什麼樣的道歉 照著人家的需求去做 記得嗎? 我們說了道歉是為了對方。 4.你的「自尊心」是想要更自己變好,還是僅是一道防火牆? 有些人一輩子都被「自尊心」三個字束縛 殊不知那只是一種自我保護的錯覺 一個勇於承認錯誤

成功的人都是「清單控」? 其實作好清單,你也能輕鬆變成人生勝利組!

#讀書筆記 作者:寶拉‧里佐(Paula Rizzo) 翻譯:鄭煥昇 作為一個時常會覺得自己很忙,事情很多 而且空不出時間來享受生活的人, 焦慮和壓力真的很傷腦筋, 如果你也有 跟我一樣的困擾, 就讀讀這本《為什麼菁英都是清單控》 裡頭闡述了很多 為什麼要列清單的實質好處? 還有具體列清單該怎麼處理? 作者寶拉也分享了很多她自己愛用的清單 好好讓人生獲得整理吧! 「你跟自由的距離,只有薄薄一張清單而已」                                                           ─推薦序,茉莉‧摩根斯坦 這句話真是說到我心聲。 如果有一個工具, 能夠代替掉大腦很多重複運轉的能量, 讓你比較有時間,好好去思考更重要的事, 那不是很棒嗎? 當你開始也試著 用清單整理你的人生 把你想要弄整齊的每一件事 都寫成一張清單,就可以一一解決掉 事情在不知不覺中就完成了 列清單,直接帶給你的 6大好處: 1.減輕焦慮,因為你不會不小心忘記事情(都寫在清單上啦) 2.專心做事,照著清單來就對了(別在費心回想) 3.把重點放在真正重要的事上,不再被零星小事打岔 4.把事情列出來,還可以分配給別人幫你做一些可以分擔的事 5.每劃掉一筆工作,你的成就感就會加深一點 6.讓生活中許多重要的事情能自動完成,讓你日子越過越愜意 生活如果變得有秩序一點, 你就能拿回更多屬於自己的時間, why not? 非常提倡清單控的作者寶拉,是一名製作人 因此,她在2011年4月創了一個「清單製作人」的網站 極度強調效率,也分享了她自己的清單和製作清單的技巧 有興趣者可以看看 網址如下: listproducer.com 有條理的人生,無論是哪種行業都適用 不是只有 to do list 才能夠列清單 身為一個也是有點清單控情節的我,相當能認同 寶拉所說的 當你養成了「清單式思考」,你將會有的  7大好處: 1.不管工作或生活,都可以做起事來事半功倍 2.發想出新的創意,改掉不理想的清單擬法 3.釋出時間來享受人生 4.把部份雜務外包出去,讓你不必從小到晚事必躬親 5.認識好用的手機app、線上服務、網站,讓你在追求生活

開發大腦潛能的 4 個層次,只要有 邏輯+故事,你的可能性將 = 無限!

#讀書筆記 作者:神田昌典 譯者:劉錦秀 《超神速全腦學習法》是一本蠻有趣的書, 現在正流行腦力潛能開發,就來瞧瞧吧。 前陣子在 台中 豐邑都心廣場辦講座時, 剛好隔壁棚在上 腦力潛能開發 的課 聽到主持人說: 腦力開發是個專業,專業就是你會而別人不會的事。 我都笑了。 第一章,在看不見、摸不著、感覺不到的世界 本章作者提出三個要點, 是以日本企業社會的探討背景。 由於電腦,尤其是網路的普及 使得資訊擴張速度以史無前例的速度爆炸,會造成一種演化的壓力。 而以現階段社會來說, 是從「資訊社會」(2008年之前)轉型往「知識社會」的陣痛期, 單純的資訊傳遞已不足夠應付社會需求, 若要有卓越性的獲利,就必須要擁有可以整合資訊的智慧, 就像是現在的經理人、保險業務、仲介的工作已經不能夠只是提供消費者資訊, 能在這種領域內成功的業務人,必須要自行先將資訊消化, 再加以整理,最後向消費者提出組合優惠,才能獲得青睞。 也就是說,無論是個人或企業,乃至社會、 國家的思維都必須用比十年前更快速更有效率的方式運作。 工作的困難度一下子提升太多,世代交替的鴻溝太大, 反而讓人失去對工作的熱情,覺得工作是壓力沉重且無聊的。 在這種社會進化的痛苦情況下,會有兩種危機存在。 ●一是像溫水煮青蛙。 我們都知道社會變化的很快, 但大多數的人還停留在太安逸的心態,沒有自覺、沒有思考、沒有行動。 沒有跟隨上這種變遷速度的人, 就像是不急著跳出鍋子的青蛙,默默在等被煮熟的時候。 ●二是在中年階層,目前社會的中流砥柱, 作者稱為亞特拉斯世代(希臘神話中,被宙斯懲罰到世界西方頂天的巨人, 最後承受不了酷刑,為求解脫,央求看蛇妖梅杜莎的頭,然後化成石頭。)。 他們也許熬過了工業社會到資訊社會這段進化的過程, 但從資訊社會要轉型為知識社會的變化更為劇烈, 就像是尚有許多主管無法輕易地習慣用電腦網路來處理事情, 還要依靠秘書才能得到第二手資料, 如果他們放棄支撐這個社會, 而年輕一代的經歷又不夠豐富去撐起這個天(社會), 如作者所說,可能社會架構一時承受不了會出現短時間的崩潰現象。 在現今這個世代因為變化太快, 思考太長遠未來的事反而是不被允許的。 連半年後的發展都不知道了,怎麼能夠訂定一個十

經典好書:《富爸爸窮爸爸》,好在哪?一個特殊但你沒想過的觀念。

#讀書筆記 作者:Robert. T. Kiyosaki & Sharon. L. Lechter 譯者:楊軍 & 楊明 序言 不能按舊的遊戲規則辦事,那和過於激進同樣危險。(Robert, page 13) 經濟頭腦是在解決我們經濟問題的過程中鍛煉出來的。(Sharon, page 17) Robert提出以「現金流」遊戲作為教具發展, 近幾年在商學院很風行此類作法, 目的是要年輕人早日瞭解現實社會●錢的運動規律以及●投資知識。 大多數的窮人對於收支平衡表與資產負債表的知識遠遠不夠多。 (因為傳統教育概念中,認為讀好書考好試的作法, 是迴避風險者的選擇,因此會不敢投資, 導致人一直停留在Robert稱為「老鼠賽跑」的內圈裡, 拚命工作掙錢付稅,再更拚命工作去應付更多的支出。 而跳脫老鼠賽跑圈子的方法,就是在知識學科之外, 強調「會計」和「投資」的知識, 換句話說,學校教育是重要的,但經濟技能和交流技能更為重要。) Robert提出,富人和窮人的思考規則是迥異的,例如:                    ┌股東、投資者、擁有者:成本下降、股價上升、                                                               提高平均勞動生產率,使得他 們更富有 公司縮編:│      └雇員:被裁員、失業困境、家庭糾紛,使他們更貧窮 誰知道未來什麼樣? 但無論發生什麼,我們都至少有 兩個基本選擇: 玩得安全,或通過周密準備、 獲得教育並且喚醒你和你孩子們的經濟潛能而玩得高明。(Sharon, page 17) 富爸爸,窮爸爸 一個人的觀念對其一生的巨大影響力。 例如,一個爸爸愛說「我可付不起」這樣的話, 而另一個爸爸則禁止用這類話, 他會說:「我怎樣才能付得起呢?」 這兩句話,一個是陳述句,另一個是疑問句, 一個讓你放棄,而另一個則促使你去想辦法。(page 23) Robert的富爸爸認為, 輕易說出「我負擔不起」這類的話, 基本上就是一種精神上的懶惰。 而懶惰必定會使得體質變弱、財富減少, 惟有經常性的鍛煉才能夠加強經濟頭腦。 窮人和破產者之間的區別是:破產是暫時的,而貧窮是永

你說的,對方都買單!想要一開口就擄獲人心,你要先問...

#讀書筆記 溝通與說服,不只是業務員的責任 每一個人在面對另一個人、群組 都在進行著溝通與說服的工作 最尷尬的就是當你準備了老半天的簡報 台下卻在滑手機、打呵欠 把你當作是演獨角戲的小丑 當你的親密愛人,在你說話時腦袋放空 或是跟你意見相左,誰也不聽誰的話時 我們來 善用說服的技巧 吧! 在《你說的,對方都買單》這本書裡面, 採用了破題法, 直接了當地告訴你, 想要做好溝通這檔事,你最該關注的是「聽眾最在意的事」。 而非自己想講的事。 「想要真正引起對方的興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點出他們的利益所在。除此之外,他們對你並沒有任何興趣。」                                                                  --Page 11 要練習自己說出的話,是對別人(聽眾)有意義的, 不妨自己試著問問 「so what?」(那又如何?) 我想要介紹你一套很厲害的產品...   (so what?) 我想要分享一個超棒的課程... (so what?) 我寫了一篇很專業的文章... (so what?) 生活中有超多的台詞,80%以上是廢話 如果你把贅字刪掉,專心地去思考 別人在意的點是什麼 簡單、單刀直入地走進他內心的渴望 效果就會很好 小時候都學過造樣造句 溝通這件事 只要練習著「......對你有......好處」這句話 把任何東西套用進來試試看 如果你說出口的話,讓聽眾心裡冒出了「這跟我有什麼關係」的問題 你基本上就失去了這次說服他的機會 千萬要避免,而做到避免的方法 就是在溝通開始之前,先自己精心設計 演練每個聽眾可能會提出的 反問 一一破解吧! 「世界上有三種人:一種是促成事情發生的人,一種是看著事情發生的人,第三種是渾然不 知發生什麼事的人。」                                                                           --EMC公司執行副總裁,傑夫‧高柏格 第一階段 當翻開這本書, 你大概就是第一種人,或者是想成為第一種人 這是個很棒的開始,因為有想要變好的動力 才能夠真正讓你離好的領域越來越靠近 要達到能抓住聽眾

學會這樣想,會更靠近幸福的 30 堂課

#讀書筆記 人類擁有思考的能力,是非常得天獨厚的。 我們經常會聽到或看到,鼓勵人思考的言論或書籍。 想起大二時,在哲學系辦外看著新生進來面試推甄, 每一位臉上帶著青澀色彩的孩子,標準台詞就是.... 「我希望念哲學系,培養我 "獨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 至今回想,還是覺得這是一個很棒的理想, 就算之後轉系了、不繼續走學術路線了,這都應該是深植心中的念頭。 因為哲學就在生活裡無所不在。 在《30堂帶來幸福的思辨課》這本書中, 第一位推薦序的 許毓仁( TED x Taipei策展人)提出很重要的兩件事: 其實這應該是每件事情處理的標準作業程序(笑)。 1.學習重新定義問題 問題的核心是什麼? 哪些因素造成了問題? 它們之間的相關性是什麼? 這個問題的利害關係者( stakeholders) 有哪些? 你會不會有過這樣的經驗,跟朋友討論一件事 講了好久才發現,你們在意的核心根本不一樣 或是討論的好像是同一件東西,可是因為措詞或價值觀的差異 搞了老半天,所有討論的內容都是牛頭不對馬嘴 我們的思考很容易被 習慣 影響, 因為習慣了某種特定模式的方式, 也容易只導到一樣的解決流程,卡在一樣的思考迴圈。 (這裡的建議就是:勇敢打破框架吧!) 2.永遠回到原點思考 「思考在於自我能否建立一套價值系統,把問題抽絲剝繭到最基本的點, 並從中去驗證而不是類推,再從驗證過程中找到基礎的真理。」                            -- page 3 試想一下,你有可能做一件事,不用思考嗎? 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除非有腦部神經問題), 思考能告訴我們 該相信什麼? 經典的真假議題、什麼是對的?錯的? 想要什麼東西?不想要什麼東西? 「思考」的動作是如此自然,又跟生活息息相關 可以說 生活的品質就來自於思考的品質, 透過思辨能力的訓練,就能確保你在各種情況下, 用上自己最好的想法! 只要你能掌控自己的思考能力,無論什麼處境,都有可能達成你期待的改變。 聽起來很不賴吧? 書裡透過簡單的生活舉例,說明如何提升你的思考力 (清晰正確的思考其實很自然,任何人都可以辦到) 好的思維能力跟好習慣一樣,只要努力持續 30天以

生氣正在折損你的心靈, 10個教你練習 成為"不生氣的人"的好方法

#讀書筆記 當「生氣」發生,第一個手足無措的人,是自己。 憤怒的情緒總是說來就來, 它傷了你、傷了家人朋友, 在氣頭過後,你會後悔的吧? 關於不生氣,是可以練習的。 從「心」開始,練習放下欲望、執著 漸漸地,你會發現...... 「身體」變得快活了! 「生活」變得愉悅了! 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力量,與美好 每一天都努力讓自己有一些改變, 一點一滴把自己變得更好, 總有一天,你會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安然展現在眾人面前。 憤怒是任何人都有的情緒, 它可能來自於壓力、來自工作、來自生活......等等, 它的確很難完全根除。 沒關係,在閱讀《不生氣的心》的過程, 有具體的方法,教你一步步放開這個惱人的情緒, 開始一起練習吧。 本書分為四個章節,分別告訴你: Chapter 1: 為什麼「不生氣」這麼難? Chapter 2: 成為「不生氣的人」43 個練習 Chapter 3: 消除怒氣的方法 Chapter 4: 使你人生為之一變「不生氣的生活態度」 你有想過,同樣一件事 發生在不同人身上,為什麼有人總是能氣定神閒 有些人卻會氣的跳腳? 會易怒的你,跟冷靜的人 差別究竟是什麼? ----秘訣就在於「平常就保持和氣的心境」。 讓我們來找找,憤怒產生的原因, 在追求高速成長的社會裡(尤其是亞洲),每個人都有太多想要的東西, 太少關注在自己內心擁有的東西,物質欲望大過於一切, 於是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在賺錢,把生活擠壓地只剩下「工作、睡覺」。 (有些人還無法體會睡飽的美好日子) 每天總是把「我好忙」、「我好累」掛在嘴邊的人, 每天總是手機、email回覆不完的人, 每天總是應酬交際,跑攤沒有止盡的人, 對抗怒氣的意志力也就更低了。 (如果你有以上困擾,延伸推薦《被討厭的勇氣》,會讓你的恐懼降到最低) 會使我們產生憤怒的兩大來源: 一、來自外界刺激(ex:別人說你壞話、污辱你) 當我們看著周遭的人,其實只能看見表象, 一個人身上同時有優點和缺點,不必要放大負面的部份, 我們很容易只看見別人的一面, 就擅自為這個人的全部下斷定。 (我要如何知道自己有這種毛病呢? 想像一下,明明同一件事,你喜歡的人做了 你就會欣然接受, 可是換作是你看了就討

有獨處的能力,才有愛的能力

「有獨處的能力,才有愛的能力。 這話聽起來很弔詭,其實不然。 這是一個既存的事實: 只有那些有能力獨處的人, 才有能力去愛、去分享、去走入另一人內心的最深處─ 而不會出現急著佔有對方、 不會變成依賴對方、 不會將對方限制成一個靜物、 也不會像著魔般地需要對方。 兩人於是允許彼此絕對的自由, 因為知道即使對方離開了, 自己還是可以一樣的快樂。 自己的快樂是不會被對方剝奪 , 因為快樂不是對方給了才有的。」                                                                ─奧修 (我敢在你懷裡孤獨,推薦序)